市交通运输局探索“非现场执法”模式 以科技信息化防控廉政风险

时间:2021-05-10 15:57    来源:淮北市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淮北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是安徽省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每年有大量的煤炭、建材等大宗商品通过公路货运进出,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压力很大。传统路面治超人力消耗巨大,覆盖范围有限,超载现象极易反弹,尤其是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私放人情车、滥用自由裁量权、通风报信等不规范执法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交通执法的廉政风险较大。

 

2018年以来,淮北市交通运输局探索非现场执法模式,历时三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精准化、常态化科技治超执法体系, 推行“非现场执法”,有效破解“现场执法”难以一贯的难题:“非现场执法”方式让执法者与违法者立案前“不见面”、科技检测对违法车辆“无情面”、后台处理与路面违法“难谋面”,确保了执法队伍的廉洁,也规避了“暴力抗法”、“集体闯卡”带来的安全隐患。实行科技治超以来,无一例执法廉政问题发生,货运车辆违法信息的采集、立案及处理,全部在治超联网平台上进行,真正实现了向科技要廉政,全国已有430批次人员来淮学习考察。

 

截至2021年4月底,我市路面超限率降到0.03%以下,创历史新低,全市道路路面完好率大为提高,节省了大量养护费用。目前,淮北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不断拓展非现场执法的领域从治超向道路运政、路政、海事等方面延伸,出租车、网约车、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运输车辆、普通货运的监管已基本实现科技信息化、智能化,力争实现非现场执法在交通运输全行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