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军:坚定信心 改进作风 共克时艰
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廉洁护航

时间:2022-09-22 14:41    来源:淮北市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李士军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美国作家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里面有个著名的“亚力之问”。亚力是新几内亚的一名政治人物。他向作者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什么名堂?”经过25年的研究,戴蒙德给出了“亚力之问”的答案:“各大洲上的族群,有着截然不同的大历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环境。”当然,这是戴蒙德的一家之言。

如果原因不在人而在环境,那么为何“一川淮水向东流,同处一河景不同”?

2011年-2021年,这十年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从3.37%下降至2.83%,人均生产总值和全省的差距从0.11万元扩大至0.57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4%,全省第1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全省第13位;PM2.5 54,全省平均值40,倒数第一;城市水质指数6.2058,地表水质量排名全省倒数第一。另外,在全省126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2021年度考核中,三个区均排名在100名之外,其中杜集经开区124名、烈山经开区123名。

淮北还能破茧成蝶吗?能,当然能,决不能妄自菲薄。要坚定信心,以刮骨疗毒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真的猛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7月22日以来,市委开展为期半年的“找改强争”专项行动,让干部惊醒、警醒和觉醒,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其实,早在1991年,汪洋任铜陵市市长的时候,就主笔发表文章《醒来,铜陵》,轰轰烈烈拉开了铜陵大地上“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

“找差距、改作风、强担当、争先进”,我以为最关键、最本质的还是作风问题。作风不改变,万事皆成空。否则,革命只是割掉了一条大辫子,思想仍停留在故纸堆里。

下面,我把切口放小一些,以历史观照现实,聊一聊与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作风有关的两位古人。一位是白居易,一位是陶渊明。

先说说白居易。

白居易除了以诗才闻名于世,他还生性善良,刚正不阿,是一个仗义执言的监察官,“誓心除国蠹”。在任左拾遗(级别只是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的三年时间内,先后上书弹劾了多名手握兵权的节度使。后虽因谏言从丞相的热门人选被贬为江州司马(相当于副市长),但他仍感觉“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白居易,唐朝三个伟大诗人之一,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11岁时随家从徐州迁到符离县毓村(现称为符离镇东菜园村,老宅子称之为东林草堂)。符离因古代北有离山和产有符草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符离县始建于秦朝,属于泗水郡,到了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符离县废并入了宿州。白居易在16岁时,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名震天下。诗中的“离离原上草”,就是指“符离”古原上的草。

白居易在濉河边断断续续读书生活了22年。他与当地著名的才子刘五、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六子”。他们经常诗酒盘桓,与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曾把此地喻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佳句。白居易在符离写下了36首诗文,离开宿州后有涉及宿州的诗文也有20多首。

符离也留下了白居易的初恋。19岁时,白居易与比他小4岁的邻家女孩湘灵相恋了。“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诗人倾慕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但因白居易母亲陈氏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被棒打鸳鸯。白居易37岁未娶,湘灵终身未嫁。公元816年,44岁的白居易以“僭越言事”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途中,他和夫人杨氏,偶遇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公元825年,53岁的白居易在由杭州任职期满返回长安的途中,特意绕道符离去寻访湘灵,但物是人非,湘灵已不知去向。35年来深藏心底的这段旷世恋情,终以苦无答案的悲剧谢幕。而湘灵也成了白居易心口永远抹不掉的朱砂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容易忽略所谓规则的存在,白居易便是如此。他“同游不同志,如此十余年”,在经历中、在诗歌中,白居易找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中隐”哲学,让他在半生浮沉中守住了自己的初心。75岁那年,白居易与世长辞,他在政治抱负和现实生活中踽踽独行的一生画上了终点。

我们再来聊一聊另外一个古人,一个因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作风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历史人物,就是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年生,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人,祖籍江西浔阳柴桑(江西九江),终年63岁。他是中国诗人里面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一生出来做过五次官,有时候是因为贫穷,有时候是为了理想。

第一次,是他在29岁的时候,因“亲老家贫”的缘故,(陶渊明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贫穷,母亲年老)做了江州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教育局局长),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能忍受做官所应承担的职责,时间很短就自动辞职了。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出来做官时间都很短,辞职、任职、再辞职,循环往复。

陶渊明仕途的最后一次是做彭泽县令,时年41岁。彭泽县位于江西最北部,与安徽交界。他出任彭泽县令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无储粟”。陶渊明先后结过两次婚,至少有5个儿子,还没有算女儿。家里面的小孩子太多,家里贫穷,无以为生,在这样沉重的家庭负担下,他表示愿意出来做官。考虑到彭泽县“去家百里”,这个地方离家不算太远,不过百里左右,所以就欣然答应出来就任彭泽县令了。

干了81天县令,又不干了,为啥呢?

陶渊明上任彭泽县令的第81天,浔阳郡派了一位督邮来检查公务。

同志们注意了,“督邮”这个官职,在西汉至隋朝期间,是惩贪纠错的监察官。

这位督邮恶名在外,每次视察内容都涵盖“吃拿卡要”,否则就栽赃陷害,县令们只能顺着他。督邮一到彭泽,就叫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很瞧不起这种傲慢无礼、狐假虎威的人,但碍于职务也不得不去见一见。这时县吏提醒他说:“当束带迎之。”意思是说你应当穿上正式的官服,束好配饰腰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再也忍无可忍:“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他取出官印,挥笔就写了一封流芳百世的辞职书《归去来兮辞》,转身就回家种田去了。辞官后的陶渊明,将世间风雅,隐于田庐。

这是陶渊明一生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仕途经历。他挂印而去,直接导火索就是这位督邮,惩贪纠错的监察官。他改变了陶渊明一生的命运。陶渊明,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但他除了诗和远方,一无所有,过着“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活。虽然也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辉煌,但不知是替他高兴还是为他悲哀。我更愿意,哪怕他籍籍无名,只需无灾无难最好。

那位督邮的作风做派,从现代维度来看,本质上还是党性问题。党性不纯正,贻害无穷尽。

《曾国藩家书》言,“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纪检监察干部,是“治权之权”“治吏之吏”,自带光芒、自带锋芒,作风建设绝容不得任何闪失,要以白居易、陶渊明两位古人的经历为览镜,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加以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的自我革命。

悠悠百年党史,三份历史决议,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党从“窑洞对”的人民监督,到新时代的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刀刃向内。今年省市开春第一会,就是“一改两为”,对作风上的顽瘴痼疾进行革命。市纪委监委顺时顺势,把“改进作风、廉洁护航”专项行动作为全年工作的总抓手,可谓剑指病灶。设定了“七个一”路径,即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一项方案、一套机制、一个平台、一个考核评价办法、一本台账。同时,不断创新“连环招”,使出“组合拳”。打造了“锻造铁军六项行动”升级版,开展了“一改两为”大调研、“下沉遍访”、“大学习、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或专项行动等等。

改进作风,洗髓伐经,打通任督二脉,对淮北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全市的党员干部,要在如临深渊、如芒在背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构建新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才能化解淮北发展之殇,相城才能其道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