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传承非遗文化  感受美好生活

时间:2018-06-12 14:55    来源:淮北市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全面展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展现非遗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气象,6月10日,淮北市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在市体育场隆重举行。来,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感受这些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的非凡魅力。

泗州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清末,第二代泗州戏传承人魏月华把泗州戏带入皖北地区。皖北泗州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深受淮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瓷刻工艺是在瓷器成品上进行修饰加工的一种独特的制作,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现代瓷刻题材十分广泛,大体有民间吉祥图案、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神仙佛道、民间传说、文物匾额、字画肖像、大型壁画等。现代瓷刻在技法上更是直接或间接地传承了古代的线刻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完善成了一项别具传统特色韵味的艺术。

在旧时的安徽淮北地区,幼童一岁左右时, 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带虎头帽,这种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预示着宝宝像小老虎一样平平安安长大。一双虎头鞋,不停歇地做至少要做两天;单单是虎头鞋前面的虎面,做好的话就要半天的时间。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要细致小心。

淮北陶塑由来已久,最早的形式为民间工窑烧制,题材多以生活用品及庙宇礼祭用品。工匠在淮北赵集村山上采集黏性好的黏土,挑选红色细腻质地良好的、摊开晾干粗选后浸泡使泥块粉化,再经过滤把泥浆沉淀,二次晾晒,陶泥手感细腻柔软即可装好备用。淮北陶塑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李氏糖画主要在淮北乡村流行,所画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形象栩栩如生。李氏糖画以红薯糖为主,再加少量的白糖,红糖为原料,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成小泡就可以绘画了,趁热把糖浆倒在刷过油的大理石上,冷却凝固即成精美的糖画。

庞氏棕编是颇具乡土风情的民间艺术,作品细致精巧,朴实大方,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一件件都非常逼真,在淮北地区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商派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形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品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性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传说,作品非常适合随身携带和随手把玩,得到了淮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袁妙法,字莲华,号江海布衣,其书写的作品圆润秀雅、八面出锋、尽纵神韵、高古奇逸,自成一派。几十年来数十次参加海内外展赛交流活动,均得好评,为许多单位及爱好者收藏。

                                                                                        (市纪委监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