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当前,少数地方干部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这些现象表明,少数地方干部调研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仅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更严重的是可能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调查研究,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发挥好调查研究辅助决策的作用,笔者以为,还必须“走转改”,做到“深入”“心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中宣部等5部门联合推出的新闻战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走转改”活动发端于新闻战线,由于抓住了作风、文风这些关键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走转改”活动包含的原则、观点、方法和要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具有借鉴意义,所有的干部都应当在调研中“走转改”。
干部调研要在“走”上下功夫。调研的线路,可以有“规定路线”,但也应有“自选动作”,多一些不作提前安排的随机性调研。比如调研精准扶贫,不仅要看亮点、看已脱贫户,还有深入到脱贫村组和未脱贫户家中,真正走进去,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愿,这样才能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
干部调研要在“转”上求突破。深入到基层一线后,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全面深入搞调研,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走访干部,又要走访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多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防止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干部调研要在“改”上求实效。调查研究去过现场了,不等于调研结束了,重要的是及时把调研成果写出来,交给领导决策参考。现实中,有少数干部调研回来口述几个要点,找秘书代笔写调研报告的;也有向被调查单位要汇报材料稍作修改的。试想一下,这样的调研报告又有多少含金量?正确的做法是,干部调研要像新闻记者深入基层采访那样,随身带着本和笔,走到哪儿,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真实记录什么。同时,在调研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吴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