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淮北市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标志我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又前进一步,全市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7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一刻不停歇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中,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部署,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砥砺前行。
述责述廉制度化。市委紧紧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制定出台“两个责任”实施办法及4个配套制度。市纪委多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集体约谈会,督促落实主体责任,组织79名党组织“一把手”向市委全会书面述责述廉,安排7名领导干部向市纪委全会述责述廉并现场接受提问和评议。
责任传导一体化。多次召开乡镇党委、纪委主要负责人会议,一竿子插到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派驻机构“月例会”制度,每次随机抽选10位纪检组长脱稿汇报。印发派驻机构上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本月重点任务“两个清单”,倒逼派驻机构发挥监督“探头”作用。
责任追究常态化。综合运用检查、通报、诫勉、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问责追责,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共对164起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问题进行追究,问责党员干部220人、党组织5个,分3批通报典型问题12起。
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要求、人民的心声,更是纪检监察干部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全力推进案件查办工作。2017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98件,结案85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00人,移送司法机关22人,较2016年均有增长。严肃查处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中心原主任薛大山等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组织协调公安、检察机关查处了非法采石、招投标等领域的系列案件。
认真开展专题警示教育。制作警示教育片《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廉政微电影《纯净的祝福》,以案促学、以案为鉴。组织厅级领导干部到省、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出台《市管干部任前警示教育实施办法》,组织48名市管干部进行任前考试。出台《关于在受处分党员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召开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规定》,督促被查处领导干部所在党组织深刻剖析,建章堵漏。会同组织部门对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全面督查和重点检查,回复党风廉政意见997人(次),严把政治关廉洁关。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印发《“红脸出汗”常态化记实手册》,向610余名市管领导班子成员发放,做到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批评教育留痕迹、有记录、可检查。分类别、分层次开展“重温心路、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红脸出汗集中谈话月”“红脸出汗、严管厚爱”等活动,推动“红脸出汗”常态化、全覆盖。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深入践行“四种形态”,综合考虑违纪问题性质、认错悔错态度、配合组织审查、退缴违纪所得等情况,把握好“树木”与“森林”关系。运用“四种形态”处理2435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谈话函询1614人次,占66.28%,其他三种形态逐步减少,常态、大多数、少数、极少数的结构比例已经形成。
人民是阅卷人,只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果,才能交出优秀答卷。
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深入开展“酒桌办公”、公车私用、“一桌餐”“升学宴”等专项整治,查处大操大办问题27起,处理27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5人,对违反规定参与“一桌餐”的3名党员干部通报曝光。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25起,处理16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15人,通报典型问题26起,涉及党员干部31人。
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处各类问题253起,处理301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233人。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共排查问题线索151条,查处违规违纪问题120余起。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认真办理中央、省环保督察移交的问题线索,共处理党员干部115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6人,诫勉谈话36人,免职、降职2人,通报典型问题5起。
抓家风优民风促政风。开通“三位一体”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新媒体平台,打造指尖廉政“微课堂”。开展“家风助廉”系列主题教育,编纂《清正传家远》《淮北清正廉史》。针对皖北地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出台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规定,明确“七条禁令”,在全市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
有激情更要有韧劲,有干劲更要有办法,主动担责、改革创新,是纪检监察事业持续推进的重要保证。
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及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及进度安排等6个配套文件,抓工期督进度,至1月8日,市、县(区)监察委均已挂牌,市、县(区)纪委和监察委实行合署办公。对市、县检察院转隶人员及纪委机关业务部室共100余人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实现融情、融智、融岗。
派驻机构全覆盖。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稳步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市纪委派驻机构调整为24个,濉溪县将原有34个纪检组精简为20个,相山区设派驻机构7个,杜集区、烈山区各设派驻机构5个,有效聚拢了五指、攥紧了铁拳。出台《关于加强市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明确各纪检组由市纪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制定派驻机构干部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文件,实行干部考察、年度考核单列,促进派驻机构找准定位,厘清职责、主动作为。
巡视巡察向基层延伸。出台《八届市委巡察全覆盖工作方案》,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开展3轮巡察,巡察9家单位,已发现问题线索167件。创新巡察方式方法,向基层一线延伸,向二级机构延伸,采用“1+X”方式向下属单位延伸。对省委三轮巡视移交的149件问题线索全部办结,给予党政纪处分4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23人。
监督执纪向信息化推进。建设“智慧纪检”平台, “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权力运行实时预警。中纪委《案件监督管理情况》专门刊登我市这一做法。
围绕敢打硬仗、善打胜仗,抓学习、严要求、强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浩然正气和精神风骨。
全员学习,锤炼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工作主线,召开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大会等,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派驻纪检组、农村基层等进行宣讲,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全员培训,提升队伍能力。强化政治和业务培训,组织参加中央及省、市各类培训,开展《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十九大精神等集中测试,干部队伍政治修养、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对18人进行轮岗交流,促进多岗位锻炼。面向全市遴选11名年轻干部充实到机关、巡察机构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干部结构不断优化。烈山区纪委副书记陈晓华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全面管理,强化自律压力。4次专题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通报精神,汲取深刻教训。开展“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争做优秀纪检战士”自查自纠,查摆并整改问题1021条。出台《查办案件涉案款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严格内部管理。落实《纪检监察干部日常谈心谈话办法》,对116名纪检监察干部谈心谈话,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思想动态的管理。主动邀请市审计局对3年来机关财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媒体网络设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举报平台,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对违规违纪的纪检监察干部,一律先调离再依纪依法从严查处。
走进充满期望的2018年,新时代呼唤新气象,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向着海晏河清、青山绿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不断砥砺前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淮北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