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 手记】读《梁家河》心得
2020-05-20 16:13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也记录了时光流转中,梁家河的沧桑巨变。读完《梁家河》一书,被总书记的优秀品质深深感染。

平易近人,一心为民。本书开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回梁家河的热闹场景:父老乡亲们涌上来,“随娃”“春娃”“迎春”“成儿”---总书记亲切地唤着当年的小伙伴的名字。这是他1975年离开梁家河后,第二次回到这片多情的黄土地。身为国家领袖,他日理万机,回“家乡”探望父老乡亲,他给乡亲们的感觉依旧那么平易近人,如同当年那个少年习近平。1969年,习近平到延安做知青,他们到达的时候正值寒冬,起初,陕北艰苦的生活让这个“北京娃”很不适应——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 人走过,尘土飞扬;村民们吃得最多的是窝窝头;院子角落里的“旱厕”臭气熏天。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这些反差在15岁的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这里,习近平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这样的为民情怀,才让他从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如今的总书记,从带领一村人打坝、办沼气,让全村人能吃饱饭,有余粮,到如今带着全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注重学习,常读好书。在梁家河插队时,他身上“爱读书”的“嗜好”就显露无疑。吃饭时看书,上山放羊时读书。那时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他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他常常借着自制煤油灯的微弱光亮,看书至深夜。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中国通史简编》等中外名著。读书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影响了其他的知青,在知青中形成了读书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吃苦耐劳、直面问题。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乡亲们评价习近平是一个“不撒奸儿”的人。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干劲冲天,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里吃的是河水,他第一个跳进井里劳动,打出了大口井。看到村里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问题,他带领乡亲们到十几里外背沙子、水泥,建设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如一座灯塔,自带光芒,并照亮他人。作为纪检人,我们监督他人更应该成为他人的榜样,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坚守初心使命,是我们每一位纪检人的必修课。(相山区东街道纪工委王芳)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