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我离开了工作6年的单位,选调到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纪委到底是干什么的?我怎么才能尽快转变角色?……带着诸多疑问,我踏上了纪检监察之路。
回顾这一年,从第一次参与案件调查、第一次撰写初核报告到第一次开展监督检查、第一次起草纪律检查建议书……这些画面就像影片在我脑海里不断呈现,太多的感受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有焦虑、有担心、更有收获和喜悦……
记得刚到市纪委监委跟班学习没几天,第二纪检监察室的王主任了解到我没有纪检监察工作经历后,交给我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熟悉纪检监察业务工作。面对同事们费心搜集齐全的各种法规、条文和学习用书,我顿感“压力山大”。
都说纪检干部是战士,是战士就要先把自己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不能空着手上战场呀。于是,我找来笔记本,白天一边工作一边寻找机会向同事们请教,晚上做笔记、记重点。我还把一些应知应会的要点做成“口袋书”,方便随时拿出来复习巩固。那段时间,家里人看到我总是捧着书在看,还以为我在准备什么考试。
没过多久,我迎来了第一次的“实战”。王主任让我跟着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沈组长去谈话。
“谈话?”虽然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我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真刀真枪”去实践,我还是感到有些紧张。
“不要担心,凡事都有第一次。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仔细记、用心学,把书上看到的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王主任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笑着鼓励我。
“许总,穿得有点少吧,小建去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再给许总倒杯水……”刚进入谈话室,沈组长就让我为谈话对象搞起了“服务”。
“怎么还要对谈话对象嘘寒问暖啊?电视剧里面不都是十分严肃地直奔主题吗?”我内心被无数个问号充斥着。
“许总,老家哪里的?”“厂里今年收益怎么样啊?”沈组长和谈话对象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就像相识多年的老友相聚,这和我想象的“谈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正当我“大跌眼镜”之际,沈组长突然稍微提高了一点语调问道:“许总,刚才你说的收益和我们掌握的情况不一样啊?还有你刚刚提到厂里近期要上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你没什么要跟我们说的吗?”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沈组长之前并不是在和谈话对象“闲聊”,谈话早就已经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谈话室里的气氛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沈组长张弛有度,谈话的节奏把握的十分精准,不仅谈话对象难以摸清“套路”,就连我也时常是慢个半拍才能明白他的用意。
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了谈话任务,而我也在这次谈话中获益匪浅。真实的“战场”原来和想象的“战场”有这么大的不同,它没有套路,没有模板,只有敏锐的观察、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协调配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案件核查清楚后,王主任让我试着起草初核报告。由于没有经验,我只能“照葫芦画瓢”,按照模板起草了一份。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交上报告后,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给我上起了课。
“初核报告是案件的真实还原,要让没有参与案件核查的人在看完报告后,也能清楚知晓案件的来龙去脉。撰写初核报告要立足事实,紧密结合谈话笔录、调查取证的证据资料,把案件原原本本讲述出来……”
在王主任的指导下,我才知道自己起草的报告只是“虚有其表”,内容上根本“不过关”。于是,我把涉及该案件的谈话笔录和证据资料反复研究多遍,经过数次修改后,再次交到了王主任手上。当他表示基本通过后,我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成就感满满。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犹记得市纪委宰学明书记去年同新进人员谈话时,对我们这些“新兵”提出的要求——“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养成思考、分析、提炼、总结的习惯,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正是各种“第一次”的实践,让我发现了不足、积累了经验、锤炼了本领,逐步由一名懵懂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纪检战士”。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1月,通过比选,我又从派驻纪检监察组进入市纪委监委机关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开始了新的“备考”,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一个“新一年”里,面对更多的“第一次”挑战,我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淮北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朱小建)